

Jordi Colomer, Anarchitekton
西班牙藝術家Jordi Colomer的錄像藝術作品「Anarchitekton」,在畫面當中有位虛構的角色 Idorj Sanicne,手上舉著一個城市模型在真實的城市空間裡來回奔走,而這些地點包括了巴塞隆那、布加勒斯特(羅馬尼亞首都)、巴西利亞、大阪,並持續進行 中。 「Anarchitekton」這個詞是從兩個字根所組成:「Anarchy」(希臘文當中的「無法無天」、「強迫」…)和 「Arquitekton」(希臘文當中的「建築」)。「建築」所指的是建築體和居住者之間的關係,暗喻了一種再現,而當居住者使用一個空間時,他/ 她同時也在「編導」(stage)這個空間。Colomer的作品放大了這些「情境」:一個空間、加上動作,就會形成某種「情境」:我們是如何生活在這些 情境當中?「場景」和「建築」之間有什麼不同? 藝術家Colomer表明認為自己其實是個「雕塑家」,他在意的是如何透過相機的鏡頭觀看雕塑,以改變原先雕塑的語彙。這些城市當中的建築物都有單 一、制式、理性的特質;例如在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,在社會主義政府的要求規定之下,人民必須搬


Vik Muniz, WWW, 2008
巴西藝術家 Vik Muniz 在此作品《WWW》當中,利用被丟棄的電腦電子零件垃圾拼湊出世界地圖的形狀。「電腦零件」 + 「世界地圖」 + 「《WWW》的作品名稱」的確能讓觀者很直接的聯想到許多敘事,有趣的是這些作品的創作動機和方式,是找里約Jardim Gramacho貧民窟的拾荒者幫忙收集的垃圾。 Jardim Gramacho是全球最大的垃圾掩埋場,可想而知當地的生活條件與環境狀況。Vik Muniz以貧民窟為背景,請在地撿拾垃圾的人幫忙「蒐集材料」,將回收垃圾依照顏色和材質排列成各式巨大的圖像、拍攝成為平面作品,再將作品賣出,以回 饋到該貧民窟裡。這樣的「藝術」創作,也改變許多人的生命。 「我想要做的事情,是透過他們每天接觸的材料來改變他們的生活 ( What I want to be able to do is to change the lives of people with the same material they deal with everyday)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