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閱讀筆記:Book Phenomenon》

自出版,12.8x18.2 公分,精裝(ISBN 978-986-06639-0-7),2021 

02.jpg

我們的書寫工具也影響我們的思維。

Our writing tools are also working on our thoughts.  ➞ Friedrich Nietzsche

diagram.png

「書就跟湯匙、鎚子、輪子或剪刀一樣,一旦發明了這些東西,就想不出更好的了。你不能做出一根比湯匙更好的湯匙。」「書已經通過了考驗,在同樣的用途上,我們看不出要怎麼做才能做出比書更好的東西。或許書的組成要素會有所改變,或許那些書頁不再是紙做的。可是書終究會是書。」在《別想擺脫書》(N'esperez pas vous debarrasser des livres)中,符號學家艾可(Umberto Eco)將「書」和葡萄酒開瓶器、檸檬榨汁器等做類比,認為這種類型的物件在發明之後即趨近完善,即使在設計上有稍微的調整或創新,仍不會改變自身結構。

 

話雖如此,「書」作為人類文明中重要的發明,在各方面曾陸續經歷重大變革。就「型態」而言是從書卷形式到單張翻閱的抄本,就「載體」而言是從竹編、石器等到紙張的發明,就「產銷模式」而言是19世紀書籍製作的工業化與出版社的出現,就「電子革命」而言是從Xerox複印機的發明到各式Print-on-Demand隨需列印技術⋯⋯。「數位技術」的發展,使閱讀的載體從紙張轉換至電子閱讀器或平板電腦,而「網路社群」又以資訊共享的形式改變傳播途徑。我們手上的書,都是歷經各式挑戰與審查制度所留存下來的。即使數位技術帶來閱讀經驗的轉變,我們還是會使用熟悉的語言進行指認,將電子閱讀器稱為「電子書」、將線上資料庫稱為「圖書館」。雖然「書本會消失」的說法一直存在,2010年以後,全世界的藝術書展(Art Book Fair)卻以更高密度、更多元的樣態出現;2020年起,全球活動受到疫情影響,許多藝術書展則轉為虛擬書展(Virtual Art Book Fair)—當以「實體書」為主要訴求的書展活動轉變為線上虛擬時,我們可以如何「閱讀」?

 

同樣都是書,在不同人的眼裡或是手中,卻會產生不同的可能。在這個計畫中,我以台北為主要基地,拜訪了近年曾進行與「書」相關的實踐者。無論是創作、展演、編輯、策展、出版、教學或研究,這些實踐者的身份無法被單純定義、作法也可能隨不同目的而有所調整。為了畫出此文化現象的大致輪廓,並保留受訪者的原初想法,每組訪談皆以相似的結構進行,包括自我介紹、做過和書相關的實踐、如何思考自己所做的書、在展覽中如何呈現、對數位與類比媒介的想法等。在訪談中持續出現的不同「書」—小誌(zine)、藝術家書籍(artist’s book)*、攝影書(photobook)等,並非將任何實踐視為特定類型(genre),而是以小寫的方式作為指稱,希望藉由訪談的過程,透露這些名稱背後所涉及的創作需求與文化想像。

 

在訪談過程中,我也在不同受訪者的話語之間,發現彼此在想法上的交錯呼應、甚至指向更大的文化現象。也因此,這本書雖然是以「訪談」為主要書寫策略,卻不是嚴格定義上的「訪談輯」。書中將不同的文句節錄(quotation)與訪談文字並置,並在文稿旁標注其他頁面編號—這樣的作法並非以註記為目的,而是希望透過相互指涉,讓讀者可以自行組構想像:讀者可以依線性的方式翻閱、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篇章、可以單純閱讀各式節錄文句、可以依標註的書頁編號跳躍閱讀、甚至可以隨意在空白頁面上做塗鴉筆記。就好比在圖書館、書店遇到一整面的書櫃,不同的書並置在一起會彼此產生交流;或是遇到一本喜歡的書,光從封面或隨意翻閱就能引發許多想像。


換言之,這是一本關於「書」的書,提供的是2020年前後台北「書文化」交織狀態的切面。這本書會以自出版限量的方式印成紙本,提供圖書館與相關機構館藏,全文也以電子書的方式提供下載,作為未來繼續研究或創作的參考。**

*「artist’s book」在中文語境中有不同的翻譯,作為直譯「藝術家的書」,在字面上強調「書」(作品)是屬於「藝術家的」(創作者),回應自杜象開始,藝術創作當中概念先行的重要性。「藝術家創作書」將書作為「創作」的途徑(approach),暗示「書」是由「藝術家」所「創作」出來的。在中國較為常見的譯法「藝術家手制書」,在字面上則凸顯人為手工的介入能力,從工藝的角度區別出artist’s book與數位書籍格式的區別。另外又如「藝術家書」、「藝術家書籍」等稱法,皆回應artist’s book在概念上開放流動的特質。為維持受訪者的語調,本書一律依照受訪者對於artist’s book的稱法,一方面維持受訪者的口吻,一方面也透露其對於artist’s book的理解與討論。(關於artist’s book的中文翻譯,感謝「PAPER MATTER 藝術家書籍文獻庫」蔡胤勤提供想法)

**這本書以自出版方式限量印刷100本,以提供圖書館館藏與相關研究者文獻。全文以電子書方式提供下載 。

          圖文|朱盈樺

          審校|沈裕昌

          協力|李汶諭

          設計|簡伯勳

          攝影|陳瑋萱

現象書寫 logo.png

chapter download

陳曉朋.png

以繪畫、版畫作為主要創作媒體,自2014年左右開始,進行許多藝術家書籍(artists' book)創作,曾參與2018年台北市立美術館「跨域讀寫: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」展覽,目前生活和創作於台北,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。

shiaupengchen.com

路熙.png

2011年創辦《毒草 Toxic Weeds》小誌,數度以小誌創作者身份參與各式講座,同時也致力於推廣小誌文化,進行「小誌簡史」等專題講座與工作坊,2020年以募資方式通過《小誌指南》出版計畫。

 

facebook.com/toxicweedszines

紅林 Hori. b Goode.png

圖像與文字創作者,2015年於日本進行首次個展「YOU ARE DIAMOND」,並陸續於海內外各地舉辦個人作品展。曾出版《椰子夢》、《是笨蛋吧》等作品,2020年發行新書《豪華論》,於台北朋丁書店舉辦個展。

 

horibgoode.com

張紋瑄.png

作品關注虛構、歷史書寫與敘事之政治性等面向,以錄像、裝置及講述表演等媒材進行創作。2016年起陸續發表「自傳大系」系列作品:《某人傳》、《の日記》、《自傳大系》,於2018年發表「書寫公廠 Writing FACTory」長期計劃。

 

changwenhsuan.com

犬吉工作室

一人兩汪的製本工場。 周武翰,以敘事空間來進行實驗性創作,其內容涵蓋裝置空間設計、建築影像生產與書寫,及書籍製本與行為表演。 林安狗,曾接觸非虛構寫作、翻譯、報導撰寫、詩集創作與裝幀、展場製本設計等,現為文字工、製本工、日文譯者。

 

facebook.com/inukichibooks

dmp editions.png

2006年創辦《waterfall》線上雜誌、並於2009年起出版實體刊物。2016年成立「dmp editions」獨立出版社,進行當代藝術出版與創作實踐。曾在倫敦、東京、紐約與台北各地策劃過展覽與活動, 2017 年出版攝影集《a touch of》。

 

dmp-editions.comhiwaterfall.com

nosbooks 挪石社.png

nos:books 成立於2008年,出版藝術家畫冊與限量書籍,參與國內外藝術書展與市集,出版品為紐約MoMA圖書館、大都會美術館Thomas J. Watson圖書館館藏。

 

Son Ni 倪和孜,藝術家,著有《葫蘆》、《The Great Fall》、《The Sun’s Shadow》等作品,曾受邀參與nieves、Lagon、dmp editions等國內外出版計畫。[son-ni.net]

智海,出生於舊香港,著有漫畫集《圖書館&我和我聖人》、《默示錄》、《花花世界》系列等,部份作品譯有法、意、英、及芬蘭文。[chihoi.net]

 

nosbooks.com

雜誌現場.png

雜誌現場、曾為《新活水》副總編輯、現為《PAR表演藝術》雜誌客座總編輯。長期為藝文圈媒體工作者,並持續觀察獨立刊物的發展,曾以《新活水》雜誌獲得「金鼎獎最佳主編獎」,近年來特別關注小誌文化在亞洲地區的發展與現況,自2017年起,連續三年受邀替台北國際書展「青年創意區」,以小誌(zine)為題,策劃「make a zine」主題展。

 

facebook.com/magonthespot

PAPER MATTER

2018年成立「PAPER MATTER」,並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創建「藝術家書籍文獻庫」(ABA),推廣藝術家書籍之美學、實踐與知識建構,舉辦工作坊、座談、展覽等活動。

 

facebook.com/papermatter.aba

超展開策画

「超展開策画」為2015年發起的實驗工作平臺,致力於藝文專案管理、策展執行、文化資產轉譯開發、漫畫與藝術研究相關之策評編輯出版,和新銳創作者的提攜工作。曾於2018年與簡麗庭共同策劃台北市立美館展覽「跨域讀寫: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」。

 

facebook.com/hypercurator

Mangasick

「Mangasick 漫畫私倉」2013年於台北公館成立,以獨立書店的形式推廣次文化視覺藝術,帶給大眾對於漫畫店或漫畫形式的不同想像。經營項目橫跨展覽、書店、閱覽空間與出版,閱覽區藏書涵蓋台灣與各國的獨立原創刊物、稀有作品,甚至絕版作品。定期與國內外漫畫家、插畫家合作籌辦展覽,2020年策劃第一屆「滿滿漫畫節」。

mangasick.blogspot.com

朋丁 Pon ding

「朋丁 Pon ding」為2016年成立於台北市中山區的獨立書店,結合雜誌咖啡館、複合式展演空間與畫廊。不定期舉辦演講及座談會,創造藝文為基礎的共享環境,成為當代藝術和人們的交流空間。

 

pon-ding.com

Lightbox 攝影圖書室

「Lightbox 攝影圖書室」於2016年成立,致力於收集台灣攝影出版物,提供大眾自由閱讀。期望以社會參與的方式,共建和共享台灣攝影,讓大眾都能認識攝影,逐步朝向文化自主、知識自由的方向前進。

 

lightboxlib.org

Not Big Issue 小誌/獨立刊物市集.png

2013年發起第一屆小誌市集,以台灣獨立刊物創作者為主,提供新銳創作者一個交流的空間推廣自製刊物,並鼓勵創作者持續創作,藉由凝聚創作者們的力量,帶動台灣小誌與獨立刊物的發展。

 

facebook.com/notbigissue

草率季 Taipei Art Book Fair & More.png

2016年開辦「草率季 Taipei Art Book Fair & More」,集結世界各地的創作者,凡舉藝術、出版、影像、塗鴉、音樂、表演等,讓作者及作品透過平台進行不同創作領域之間的交流;書展活動內容囊括展覽、座談、工坊、音樂、舞蹈等。歷年以趣味主題為切角:海綿 Sponge(2016)、草藥 Herb(2017)、宇宙大爆炸 Bang Bang Bang(2018)、網起來 Mesh-up(2019)、開天窗 WINDOW(2020)。

 

taipeiartbookfair.com

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.png

「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」由創作者林君燁與劉兆慈於2018年共同創立,強調影像自出版的市集暨線上書店。2019年發起《閱讀東南亞》計畫,執行東南亞自出版的田野踏查,以創作者視角紀錄正在發生的東南亞攝影與自出版面貌。

 

fotobookdummiesday.com

Photo ONE.png

2019年起於台北國際藝術村舉辦「Photo ONE」(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),由攝影家沈昭良擔任召集人、亞太連線藝術有限公司主辦。活動邀集國內外的專業創作者、學者、評論家、策展人、研究者、出版者以及畫廊經營者,提供對攝影趨勢、創作、評論、出版、市場等知識、經驗的交流。

 

沈昭良,攝影家,2001年首度推出《映像.南方澳》系列專輯,其後陸續出版《玉蘭》、《築地魚市場》、《STAGE》、《SINGERS & STAGES》、《台灣綜藝團》等長篇攝影著作。作品內容聚焦現實環境中的社會地景與生命處境,並透過攝影進一步形成問題意識,建構思考與對話路徑。[shenchaoliang.com]

 

photoonetaipei.com

02.jpg

無論如何,20世紀的視聽記憶若真的在一場電力大故障中消失,我們還總是有書。

 ➞ Jean-Claude Carrière

bottom of page